登陆注册
16237

南京老人摔倒后无人敢扶,他手指向一女子,下一幕感人泪目 案例

法律人2023-06-09 14:41:313

2014年春晚,在小品《扶不扶》中,青年郝建好心扶起摔倒在地的老太太却被误会是肇事者。经过一系列的重演,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他是好心做人。该节目反映的是现实中的社会问题,碰上有老人摔倒,究竟应不应该扶?不扶心里过意不去,扶了,又担心好端端的被讹上惹来麻烦。

毕竟这样的事是有前车之鉴的,所以扶不扶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难题,自那以后人们看见老人摔倒都有些犹豫。此前在江苏南京就再次发生了这么令人揪心的一幕,一位老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忽然停了下来,身体慢慢蜷缩下去。双手撑到地上,以近乎爬行的姿态往前倒,似乎是身体有些不舒服。

路过的车辆、行人看见这一幕,下意识的停下来,但所有人都没有立即去帮忙。他们在犹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十几年前的彭宇案还历历在目。人心都是肉长的,看见老人摔倒,第一反应自然是去帮扶。可又有些不敢扶,所以在犹豫,围观群众中一名女子拿出自己的手机。似乎是想要先记录情况,再去帮忙,好保障自己不被讹上。

她这时已经有想帮忙的心思了,那头实在支撑不住的老人用最后一丝力气将手指向女子,其实女子犹豫不决的反应还有点旁观者效应的因素在里边。旁观者效应说的是当旁观者数量较多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会减小,即使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会延长。但当需要帮助的人指定其中一个,那被指定的那个人责任感就会增强,做出积极的反应。

如今这情况就是如此,女子被老人指定,她的责任感迅速增强。上前帮忙扶起老人,边上的人看着有人牵头,也纷纷上前帮忙。这时老人的情况比较严重了,脸上蹭摔出血痕,说不出话。幸好及时被人拉起送医,得到了救助,没有生命危险。若不是女子与边上人的及时救助,说不准老人会如何,可能会跟那位河南老人一般在寒风中离世。

2015年8月30日下午,河南开封暴雨,路面积水成河。一60岁老人骑电动车涉水时忽然倒地,起初在水中挣扎了一段时间,边上有多名路人围观。然而路人都碍于怕惹麻烦不敢上前,只是观望了几下又退回原地,一女子劝人帮忙未果后也离开。一直到三分钟过去,才有人上前帮忙,无奈老人已经不幸身亡。

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在近些年来一直被人们热议,但其实背后实质是相关法律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助人为乐的人得不到保护,讹诈的人得不到惩罚,人们不怕做好事。却怕做好事惹祸上身,于是大多数人看到老人摔倒时,都会为扶不扶做一番心理斗争。原本最简单不过的助人行为,却因为一些人的无耻而要左右衡量,成为难题。

好在随着《民法典》好人条款的出台,不必再为扶不扶、救不救犯难,因为有法律为做好事者“撑腰”!见义勇为致受助人损害,不用赔,《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儿的紧急救助包括自愿、情势急迫、防止受助人损失扩大或加重,以及只限于受助人受损害,紧急救助无需担责。

做好事自己受损害,可以要求赔偿,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值得注意的是补偿与赔偿区别不同,赔偿是损失多少赔偿多少,补偿仅是实际损失中的一部分。

当然,就算有好人条款,在帮忙时也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另外如果路上遇到有人倒地不一定要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来做判断,因为人在不同状态下摔倒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从高处落下可能有骨折,对方可能患有心梗,这类都不适宜挪动。

通常情况下可以查看患者的面色、呼吸、神智是否正常,以此来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判断,发现患者没有意识、呼吸不正常,应立即拨打120电话呼救求助。不懂急救的人,可将具体情况告知,在接线员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急救。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