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0

建纬30年 | 远近高低看建纬——我的职业转换与眼中的建纬

法律人2023-05-12 21:23:520

编者按

今日“建纬30年”专栏的主角是自然资源与基础设施业务部专业律师李靖祺,她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施工专业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在加入建纬之前,她已有长达7年的建筑工程行业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建筑结构设计、工程施工配合及涉外工程现场服务经验。

今天,让我们来听听她为我们讲述她是如何寻找到心目中的伊萨卡岛——建纬,以及她在这里奋进、成长的故事。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

愿你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 希腊诗人 卡瓦菲斯

伊萨卡岛是奥德修斯的故乡。史诗《奥德赛》就是写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历尽艰辛回到伊萨卡岛的故事,旅途中他遇到戈涅斯巨人、独眼巨人、愤怒的波塞冬海神的阻碍,这原本是一个“回家”的故事,诗人卡瓦菲斯借用了这个题材,可他不是讲“回家”,而是“出发”,或者叫“寻找属于你的国”。

我的“伊萨卡岛”在建纬,上“岛”不久,我便被安排参加建纬所将耗时十年完成的“一带一路法律丛书”编撰工作,并担任部分分册的副主编。我从这里“出发”,或者说由此开始“寻找属于我的国”。

我在项目现场▶

我的“奥德赛时期”

我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选择到同济读土木有两点原因,其一,同济大学在我所在省份高考招生人数较多,报考相对保险;其二,土木工程是以物理学中的力学为基础学科,而我比较喜欢物理。

本科毕业前,我幸运地遇到了愿意在专业上指导我、在职业规划上引领我的导师,他鼓励我硕博连读,并帮我规划了专业道路上副高、正高一路向前的职业路线,自然科学以及应用科学带来的纯粹之美,是彼时我所向往的。

研究生期间,我主要时间是在搞研究、做试验,那时候的我,对专业学习以外,知之甚少,也不太关心,表现主要有,只热衷自己的小世界,共情能力很差。置身于数学推导、力学计算、模拟分析、试验验证中,按道理说,这种生活代表了我曾经追求的理想状态,然而我却感到这好像并不是我真正所向往的,“钻研学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我每天研究的东西多少人会看呢?”追索意义感的失落牵引着我质疑过去的自己,我感到无法看到我能怎样影响所处的这个世界,参与这个社会的运行。我去蹭同济文法学院的课,沿着绿色通道骑自行车去复旦听人文社科类讲座,试图去弥补自己对于人类发展、社会运行认知的短板;其中让我尤为感兴趣的领域是法学,当然很可能还是对于习惯逻辑思维的路径依赖,所幸的是,2011年时懵懵懂懂的,我通过了司法考试。

博士毕业找工作时,我动过做律师的念头,甚至也莽撞地敲开了沪上一家知名律所主任的门,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一些建议和鼓励至今让我仍感受益。但最后,由于担心自己既无法律科班背景,又无工程实践经验,仅有一些工程知识难能胜任律师工作而作罢,并选择了设计院工作。当时我认为,设计工作是工程理论与实践的最好统一,可以从本源上系统性的理解工程建设,上衔勘察,下接施工,可以弥补我研究生时读施工技术的知识不全面,限额设计过程中可以接触到造价知识,设计成果因要指导施工至建设完成也可以有现场经历,便于我对建造全过程、建筑全行业深入理解,也可以为转行律师做准备,律师执业后回头看,我庆幸自己曾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我下定决心进行职业转换前,也有很多思考和犹豫,主要还是对法律行业了解非常少,对是否能胜任律师工作感到不确定,每每此时,我会用有建工法律界的“珠穆朗玛”之称的朱树英律师(因德高望重,我们都尊称其“朱老师”)的从业故事来鼓励自己,朱老师早年曾在工地当过木工学徒,在施工企业工作多年,是一位真正从建筑工地走出来的大律师,不仅个人因秉承“匠人精神”,用敬业与执着对待工作被业内尊称“律师之师”,其所带领的建纬所,多年来也因深耕专业而一路凯歌,稳稳占据着行业的制高点。朱老师及他所带领的建纬所的故事,虽然彼时还很遥远,但足以让我获得打消犹疑,坚定信念的力量。

国外社会学家提出过一个理论叫人成长阶段的“奥德赛时期”,指的是进入稳定之前,在背离了他人的希望和原有的习惯后,一边否定着过去的自己,一边摸索着成长,中间经历的一段长长的探索与漂泊,就好像海上漂泊了10年的奥德赛一样。我想,上面说的这整个阶段应该属于我职业探索的“奥德赛时期”了,从开始懵懂地思考职业转换到最终来到建纬时间上算下来差不多也有10年。

做律师之后,经常有人问到都工学博士、高工了,是怎么会选择从头开始做律师助理,问起时,总是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借建纬30周年,我复盘了自己,以上是为回答吧。

海外项目驻场结束后,穿当地服饰与项目同事合影

幸遇建纬

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转行做律师为什么选择建纬所,应该并不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建纬所汇聚了建设领域各方的转行人士,拥有专业职称和专业执业资格也并不稀奇;是建纬,让我们找到了工程师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契合点,也是建纬,给了我们从零开始时所渴望的归属感。

进入建纬后,我加入了智行致远团队,在宋仲春律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宋律师踏实做事,对工作一丝不苟,让我看到了一名“用心”的律师所能达到的专业成就。在建纬,我体会到充实和快乐,学习法律法规、研究案例、撰写文章、代理诉讼案件、承办非诉案件,办案并复盘案件中的普遍问题,思索如何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团队中也共享对专业极致追求和客户极度负责的价值观。在建纬,既有“知”的源泉,也有“行”的机会,这里日常的研究都是专业前沿问题,这里也是行业知识与法律专业知识结合实践的最好赛场。

更让我欣喜的是,律师工作确实给我带来了共情能力的提高,因为作为律师,不论出庭、出具意见抑或是提供其他形式的服务,你要为客户有效的解决问题,就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智慧和共情能力,而且,用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帮助的时候,我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联结。

我喜欢这个职业,乐在其中,应该说职业无所谓好坏,但能够让你感受到充实的、有挑战、有意义,一定是“值得”的职业,我庆幸,建纬让我找到我的伊萨卡岛。

一带一路丛书,献礼建纬30年

建纬所浓厚的专业研究氛围是我意料之中的,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建纬,作为青年律师,我们的研究和工作上还能不断得到朱老师的亲自指导。在作为建纬研究院院长的朱老师的带领下,建纬所出色地完成了建设工程各项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示范合同、操作指引的起草或修订,与此同时,建纬所也推出专著助力行业发展,建纬所受赣江新区国际仲裁院委托编写的一带一路“指南针”系列丛书,就是一项庞大的有关“一带一路”投资建设的著书计划。

继《“一带一路”国家工程与投资法律制度及风险防范》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合规与风控实务》(又称“避雷针”系列)的顺利出版后,该“指南针”系列丛书(八本,与“避雷针”系列合计共十本)由赣江新区国际仲裁院主任曹义孙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赣仲院副主任、建纬研究院院长朱树英老师任丛书主编,并计划以每年编写一本法律专题的进度推进,聚焦“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法律实务研究的成果。其中,《“一带一路”国际工程招标投标与签约》(已正式出版)及《“一带一路”国际工程索赔与反索赔》(正在编写中)由建纬所国际工程业务部主任陈军律师任主编,建纬北京办公室高级合伙人宋玉祥和我任副主编,建纬总分所超过100多名具有专业背景的仲裁员、律师共同参与编写。

书籍编写我所做的实质工作甚少,其实难当,但在组织、协调编写成员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建纬所专业优势的沉淀以及总分所专业队伍的齐心协力,这种齐心协力正是建纬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正是这种齐心协力,使很多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结语

学校多待了几年,建筑行业里又按部就班的做了几年,对于成为一名律师,应该算“曲线救国”了,但这样的经历也给了我很多收获,比如比较清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再如比较能够专注地思考、有多种视角;当然,我也经常安慰自己,作为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职业,律师可能并非科班学就,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有持续精进的信念和用心负责的精神,晚几年开始锻炼也没有关系,正如很多身边的建纬同仁。

我有时也会想,怎样才能从行业人员过渡到专业律师,又如何能成为优秀的行业律师,也许答案并不遥远,“超前、务实、至诚、优质”,其中每一个词饱含的智慧与深情,都值得我用全部职业生涯去理解与践行。我感谢建纬所提供给我成长所需的肥沃土壤,也希望她能帮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国,从此专注于建设自己的世界,不再漂泊。

END

作者 | 李靖祺

编辑 | 建纬品牌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