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6

建纬30年 | 专注的奇迹:从一人一所一业到千人一所一业——“朱树英与建纬”30年的启示

法律人2023-05-12 22:59:231

编者按

30年砥砺成长,建纬发展成为专业所中的佼佼者。建纬的成功,也引起众多媒体从业者的关注。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早早关注到建纬的专业之路,她在2021年建纬换届传承之际撰写了专题文章《一个专业成就一家千人大所的奇迹是怎样的?》,将建纬的成功誉为专业所的“奇迹”,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建纬律师“专业主义”的深层内涵。在建纬30周年之际,她再度撰文,探索建纬律师专注的奥秘,挖掘朱树英律师的人格魅力,以及由此引领并影响无数人的建纬精神。

律新社CEO王凤梅

专注的奇迹:从一人一所一业到千人一所一业

——“朱树英与建纬”30年的启示

30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一个组织和行业的发展,都意味着风华正茂。

2022年,对中国律师业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一批创立于1992年的律所先后走进了成立30周年纪念日,这些律所目前都是中国律师行业中第一梯队中的顶梁柱。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建纬所”)就是其中独具个性的一家。

个性之一,建纬所作为中国境内首家以建设工程为主要法律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律师事务所,凭借对一个专业领域的不断深耕,成就了30家分所千名律师的一家规模大所。这种模式,业内绝无仅有,至今难以复制。

个性之二,建纬所的灵魂人物、创始人朱树英律师,作为行业泰斗级人物,30年来,作为中国建筑工程法律领域的领军人物,无论是办案能力、讲课频率还是出书立说,都是业内当之无愧的典范!

2021年,72岁的朱树英作为中国律所年龄最大的律所主任正式卸任,担任建纬研究院院长。因为这一轰动性的事件,我对朱树英律师做过一次专访,律新社也和建纬有了更深的结缘。

今年,建纬所成立30周年,律新社视频中心也启动了对建纬总所和全国30家分所的拍摄项目,对建纬体系有了更深的了解。越是深入了解建纬所,就越深入了解朱树英律师,越觉得其成长、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经典现象。

人们常说,学业、职业和事业,都需要专注的精神。朱树英律师和建纬所就是一个将“专注”发挥到极致的案例——他以一人之力,投入于一个行业的深度服务和研究中,不仅开创出了独特的建筑工程领域法律服务的服务之道,而且奠定了行业律师和行业律所的新发展模式!

30年,从一人一所一业,到千人一所一业,这一行业奇迹与朱树英律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息息相关。

专注当下形成优秀习惯

朱树英律师在业内大名鼎鼎,2015年我刚创立律新社时就如雷贯耳,但多次遇到朱律师都是匆匆问候便擦肩而过。去年朱树英律师要卸任主任,建纬和律新社要合作组织一系列活动宣传,这时我主动提出,一定要给朱树英做次访谈。

这并不在建纬所原来的品宣计划内。朱树英律师特意问我:“我即将退出江湖,你为什么要访问我,基于什么考虑?”

我说:“就是因为您这样的人要退休了,我才要赶着来访问。访问基于您对事业的坚持,对行业的贡献,以及我一直想问您的问题。”

我是新闻记者出身,一直对人的价值观和存在方式有浓厚的兴趣。在我的创业和执业中,依然保持着价值为先的原则。我很好奇:哪些事使他成为朱树英?他凭什么做成了建纬所?能与一位72岁的行业泰斗级人物面对面,倾听、感受其人生智慧,何其幸运!

▲2021年2月,王凤梅在律新社“大咖来了”栏目中对话朱树英

2021年2月,我来到位于外滩中心的建纬所。朱树英律师神采奕奕、亲切谦和,走路健步如飞,说话清晰缜密,聊起过往如数家珍。

至今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仍是朱树英律师谈到的人生最初的磨砺。

少年时因为近视戴眼镜,不能去读中专,16岁就到建筑工地参加了半工半读的木工班。10年木匠生活,不仅养成了每天早晨三四点起床的生物钟,还练就了一手出色的匠人手艺,做的小板凳摔不坏泡不烂,使其赢得木工技能大赛冠军。

在我看来,这段经历对朱律师一生至关重要。“一板一眼”的木匠精神,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当下力量,其实就是一种难得的认知品质。不知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还是“困而知之”,总之他拿捏到了专注极致的规律,然后“一以贯之”。这成为他之后转型为企业教师、企业法务、兼职律师均能做到极致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写作、表达还是法律实务,每一步都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时候“不怨天,不尤人”,坚定地认为只要把手里的工作做到极致,必有成效。

1992年,机会来了,当时的上海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委员会筹划组建一家为城市建设服务的专业律师事务所,43岁的朱树英被借出企业负责组建工作,顺理成章地参与创办建纬所,继续将匠人精神发挥到极致,成为国内最顶级的建筑工程领域的专家级律师,并最终建成全国建筑行业的规模大所。朱树英的专业地位获得律师业的认可——先后获得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钱伯斯“终身成就奖”及中国律师建设工程领域唯一的连续多年“律政之星”等荣誉称号;其专业造诣更得到了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尊重。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热爱是一个人专业精良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匠人精神的底色。朱树英律师在其后30年的律师生涯中,把对建筑工程法律服务的热爱和钻研发挥到了极致,使其专业不仅成为一项宏大的事业,更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和人生享受。

在精进业务之外,他还主编专业书籍30多本,近1500万字,撰写、出版的个人专著达10本。他还持续不断地业余授课,授课对象从最初的律师业发展到提供专业服务的建筑、房地产企业,又发展到整个中国的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讲课次数过千次,听众累计数十万人次。

他把个人的专注极致心得带到了律所建设中。“专业识别度”成为建纬所的精髓之所在,“用专注的心做专业的事”则是建纬所的座右铭。

这种专注极致的精神有着普遍的深义。我在访谈很多行业大咖时,都听到过类似的体验——起跑时,未必快,但是姿势一定要正确,后面才能越跑越快。这种认知更是一种智慧,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和变幻莫测的情绪中,找到指南针,不偏航,不懈怠,专注于当下,把眼前每件事做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自然核心目标都能达到。

打造行业律所新标杆

在朱树英看来,每个国家重要工程政策的背后,都涉及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服务,必须得有人跟上提供服务。随着我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相关法律不完善的现状,正需要通过立法完善各项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和保障产业升级。

作为全上海建筑行业里真正取得执业律师牌照的第一人,朱树英清楚地认识到行业缺乏懂工程又懂建设的专业律师。一般的专业律师已经不足以支撑行业的法治化建设,跨专业的行业律师必须早日登上舞台。于是,全国各地的建纬所不断设立,大家以建筑工程服务为纽带,把全国的力量整合起来,成为一个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平台。30年来,朱树英律师带领建纬律师不断深入建筑工程行业,以坚定的“专业主义”不断探索专业法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推进了行业律师理念,提出尽行业律师之责为中国建筑工程领域治理法治化做重要支撑。目前建纬的定位已经不是一家简单的专业律所,而是行业律所,正在努力打通建设工程行业上下游各领域、各专业的法律服务业务。

行业律师建设之难,不能一厢情愿,非得“两情相悦”。如何才能把律师培养成懂建筑工程行业的专家,同时还要吸收建筑工程各领域专家懂法律?

给朱树英做专访时,我注意到,他的退休计划里只是不再担任主任,但还在担任建纬研究院院长的职务,在专业上反而更加“撒欢儿”。一谈到如何让建设领域律师抓住行业新的机遇,朱树英眼里就放光。

建立建筑工程行业的特供律所,从上海建纬开始,不断在全国延续首创。建纬天津、包头等多家分所都是当地第一家专门做建筑工程领域的律所,建纬总所不仅输出了经验和品牌,帮助一些有志于建工法律服务领域发展的律师找到了事业的方向,还推动了当地建筑工程规范化的发展。如今“行业律师”的新目标已在建纬全国30家分所内辐射开来,建纬律师将进一步参与建筑房地产行业的有关立法、示范文本、规则制定等前沿专业课题研究,最终成就一家真正的行业化律所。

中国律师行业真正市场化服务始于1992年左右。经过30年的粗放式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专业精细化的阶段,如何让法律服务更好地融入行业,与行业共生,正在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朱树英律师带领建纬已经践行了30年的经验,也为未来各个行业化律师的建设探索、提供了前沿性样本。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管理

在中国律师业组织发展中,专业主义和管理运营一直是焦点性话题。和很多律所主任对话时我发现,律所管理是最困扰专业人士的课题。这一点,建纬是怎么解决的呢?

30年,建纬建成了中国千人规模大所,朱树英律师一直担任主任,但是当大家看到朱树英律师的办案讲课时间表后,就知道他肯定没有花太多时间“管”律所。大家都很惊讶朱树英有怎样超常的管理才能以及建纬有怎样的管理文化。

我在近距离观察中,看到了建纬内部一种超稳定结构,这一点与很多律所不同。建纬内部,其实更像学校,因为有朱树英律师常年以身作则的专业熏陶和引导,大家的目标更多聚焦于如何成为一位既懂行业又懂专业的跨界律师。到处是浓浓的师徒情,大家更愿意将前辈带教律师称为“老师”。

2021年,朱树英将建纬所主任交给了邵万权律师。邵主任的职场履历很简单,从华政毕业后一直在建纬所执业,24年来,他把建纬所内几乎所有的岗位都做了一遍。接触过邵万权律师的人都觉得他温文儒雅,稳重亲和。去年在接受律新社专访时,他谈到了对建纬的感恩,建纬内部有特别好的师徒带教文化,所有人的成长都曾受益于前辈的悉心指点,因此很自然继承了这样的文化。

建纬总所副主任、北京分所主任宋仲春律师曾是朱树英律师的助理,17年来蒙受到朱老师的一路提携与带教,感受到朱树英如何带领大家一步步把领先全国的愿景做出来,因此深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含义,这也是他传承给团队的不二法门。这些对建纬有着深厚感情的团队,构成了建纬管理文化的核心。

很多建纬分所主任,都深深感恩朱树英律师的指点和带教。在朱树英身边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和战友关系。大家被他的敬业精神、专业风采、宽以待人的风貌所折服,乐意跟随他一路学习。

“专业分工越细,越有出路。只要你成为专家了,人坐在屋里都会有业务上门找你。”朱树英律师讲课中经常提到的这句话,给很多在黑暗中摸索的年轻律师点燃了指路的火炬,也成为建纬律师的朴素目标。每个律师自加入建纬伊始,都有非常清晰而又强烈的定位,即成为具有建设工程和房地产专长的专家型律师。

诚如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建纬后的感受: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一旦进入建纬就会不由自主地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发展。

在建纬所各地分所的视频拍摄项目筹备中,我也很惊讶地感到建纬的魅力原来已经扩散到如此之深。专注建设领域法律服务的发展模式,吸引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并专注于各自的专业发展。目前建纬所人才济济,建工和法律复合人才已成为一大明显的优势。据统计至2021年底,建纬总、分所共有118名中、高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42人具有二种及以上专业执业资格或职称,其中41名律师具有一级建造师资格,25名律师具有一级造价工程师资格,14名律师具有监理工程师资格,还有21名律师具有高级工程师资格。在中国律所中,只有建纬集中了如此之多的工程技术专家型律师,这为建纬的行业翘楚地位打下了无可争议的坚实基础。

在这样业务争先的氛围下,建纬律师的目标,是能够在客户面前用比客户还懂行业的语言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常被客户赞叹为“抢饭碗”的水平才是建纬文化中的时尚。

审美方向,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文化和发展内涵。以专业为美的氛围中,大家一股劲地拼专业。

朱树英这种勤奋敬业的精神感染了建纬总分所诸多合伙人及青年律师。各路人才形成了百川归海之势。如果说,律所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才,那么管理的本质就是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朱树英在建纬建立的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形成了独特建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管理文化。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就必定跟随倾倒,领导者垂范表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树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德服人,为人才成长建立平台,用专业培养带教,并提供广阔的发展机会,自然从者众多,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纬文化场域。

自律成就自在人生

卓越的事业一定有卓越的人格支撑。

每次跟朱树英律师聊天,我都觉得收获很大。每每震惊于他每天如钟表一样自律的生活,只能感叹,自律才是人和人之间的分水岭。

如果有机会和朱树英律师吃饭,我都必到。一是因为机会太难得。朱树英一般晚上不应酬,几十年来,他晚上七八点都要睡觉。即使是有客户,他也有言在先,自己就是这样的习惯,因为次日早晨四五点要起床学习工作,所以你得尊重我的时间。就这一点,朱树英的专业风骨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你看,咱们就是靠专业吃饭的,不需要靠关系和人情。即使碰到一些突发事件,他也不让自己受情绪的影响,任何事情来不及做,就等第二天再说。这种耐心和淡定,本身就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

朱树英每天坚持走一万步,保持身体健康。什么时候走呢?他每天早晨一边看一边走,用手机批复各种文件……他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你怎么也无法相信这是位七旬老人。谈起最近推进的合作规划,他更是两眼炯炯有神,很多颇有前瞻性的大手笔项目蓝图徐徐展开……

朱律师身边的很多人都会说,朱老师最牛的地方在于他极度自律,他随身会带一本黑色的笔记本,但凡写在笔记本上的事项一定雷打不动按时间表完成,并写下一段办事手记;朱律师说话靠谱,说今年出两本书到年底就是两本书。他被称为上海滩最勤奋的律师,被称为“律师之师”,不管在律所还是政协、律协或任何其他岗位上履职,他都能做出点“名堂”;他能够做到每天八九点左右就入睡,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每天清晨不受干扰地办公三小时;他年初说我今年要写一本书,到年底那本书果然就出来了,如果年头说的是两本,那年末就一定会有两本……

很多人都很好奇朱树英的习惯如何能够一以贯之,怎么保证有时间?他总是微笑着说,你们喜欢看电视,我不看;你们喜欢出去玩,我不去玩,我就喜欢干我的工作,做的事情并不需要很多,所以就好执行。

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意味着能控制自己意识、情绪、目标和行动,敢于取舍,从容不迫,这才是人生的终极智慧。

如果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最大的意义是通过一场旅程,探索自我成长,最终发现终极真理。在朱树英律师的人生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大律师的专业风采,更能看到一位超越常人的智慧。

朱树英跟我聊到自己的人生时,常常说他和几个数字很巧合,比如他是1949年5月28日出生,与共和国同龄, “28”对他注定是个特殊的、巧合的时间,他人生前28年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后28年创业建纬所;建纬所成立于1992年12月29日,居然与他儿子生日同一天……

我相信人生其实没有什么巧合,所谓的巧合都是有特殊的含义和寓意。

就犹如朱树英律师43岁开始创立建纬所做律师一样,我43岁时接受他的邀请写建纬30年文章,难道不也是一种巧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树英律师真的做到了明德精进,日日更新,止于至善。律新社作为一家行业研究、服务性机构,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完善自己,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从朱树英律师和建纬的发展中,我们也深受启发。

再次为建纬三十年从专注到极致的奇迹喝彩!为朱树英律师“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风华喝彩!

END

作者 | 王凤梅

编辑 | 建纬品牌部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