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9

青年律师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实现快速成长? | iCourt

法律人2023-05-13 23:14:410

作者:陈少文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来源公众号:智善

编者按

青年律师的成长一直都是业内非常关注、关心的问题。青年律师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是青年律师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是律师事务所以及律师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信息时代的特点是是时间碎片化、信息透明化。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只有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青年律师才能实现快速成长。今日法秀推文,陈少文老师不仅传授了在时间碎片化的时代结构化做事、结构化娱乐、社交化学习的方法,还分享了青年律师在信息透明化的时代知识分享的诀窍,学习起来吧。

我有一个同学在研究生期间考了驾照,考了律师证,考了注册会计师证,结了婚,孩子出生了。毕业的时候我们都在找工作,忙着筹备婚礼,他的孩子三岁了。我突然觉得这是人生智慧。

我们一般怎么设计我们的人生?

研究生三年时间没事情做,收入低谷,事业低谷,什么都是低谷,干脆就天天睡觉。低谷之后要找工作,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要培养人脉,又是低谷。

好不容易三年培养完了,你要结婚了。事业机会终于来了,你说,不行,我要在家带孩子。人生每三年一个低谷,不断地延续。

这个同学聪明在哪儿?他知道这三年研究生期间没事可干,不如把人生所有低谷都叠加,把最惨的事都集中在这三年做完了。只要能挺住不自杀,低谷叠加就是高潮。

我今天的主题是,信息时代青年律师的成长。与其他人讲实务问题不同的是,我想讲一讲青年律师的积累。我要讲两个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怎样在这个时代生活?

1

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是时间碎片化。这是一个不可否认、无法改变的常态,因此相对应你就必须总结和发明一种适应这个常态的学习方式。很多人说,现在年轻人太浮躁了。我们来想一下,在你脑海里浮现出来经常说这句话的人都长什么样子。

第一种:腰缠万贯的老板,天天指着自己助理说:“你们呐,太浮躁,我当年……”

第二种:老年人,天天说:“我们当年……”

以前的时代,没事可做,也没多少书可读,拿着一本书可以读一辈子。当老板和老人在骂年轻人的时候,没有想过他们的压力。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是王思聪。许多年轻人每天只能奔波在生活上的道路上,在事业与求职的欲望之间不断地辗转腾挪。

在这两者辗转腾挪之间好不容易挤出10分钟的缝隙时,他们没有选择听歌,而是戴上耳机听“说书”。他们怎么就浮躁了呢?难道他们不是更上进吗?

我觉得,我们要充分体谅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体谅他们想求知但是又没有充分时间求知的这种焦灼心态。

只要他焦灼,他就是个上进的人。

所以,我的观点是,老人们不要只给年轻人世界观,而不给年轻人方法论。你们应该要告诉他们,在这种时间碎片化的情况下,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2

我觉得这个时代不浮躁。

很多人说中国的电影太肤浅了,中国人看的书也太肤浅了。中国人喜欢看鸡汤,中国人看电影也都是喜欢那种毫不动脑子甚至完全没脑子的类型。

但我想问大家,西方人为什么看的书很深刻,西方人拍的电影为什么很费脑?一个人一直生活得很深刻,进了电影院,还想深刻吗?你知道为什么西方的4月1日是愚人节吗?因为他们每天都说真话,太累了,所以一年拿一天来放松一下。

中国人也跟着学,4月1号也跟着一起撒谎,难道一年365天,你撒的谎还不够吗?4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应该叫真理节。

所以,你喜欢进电影院看肤浅的电影恰恰说明你平时的生活已经累得够呛了。

一个人天天看书叫充实,而另一个人天天专注于做事叫浮躁,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只要每天专注于解决眼前一个又一个问题,就不浮躁。至于是专注于做事,还是专注于读书,只有差异,没有高下之别。

问题在于,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专不专注;当你办一件案子的时候,专不专注。

心无旁骛,专注就是不浮躁。

3

很多人说日本人做事很踏实,每个日本人平均每年要阅读5本以上的书,中国人只有0.28本。

这样的比较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我曾经也以为日本人要比我们深刻,但是去年3月份在日本地铁站里看到每个日本人都捧着一本书时,我噗嗤一声笑了。

日本人说,“你在笑什么?”

我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你们日本人一年能读5本书了。”

日本的书几乎都很薄,4万字一册,一个日本作家一生可以出版100多本书。4万字的小册子,一年当然可以看5本,我一天都能看5本。

所以有些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字。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要纠结有没有大段的时间坐在教室里、坐在图书馆里。有时候你坐在培训现场开小差打瞌睡,睡醒以后却发个朋友圈告诉别人我在学习,来体验朋友圈里面的充实感。

真正的学习是在日常。

4

碎片化的时代,年轻人到底应该怎么做。

很多人说年轻人浮躁,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对比一下浮躁和上进。

在超市里,有一只五花大绑的螃蟹从18.9元的水箱里往28.9元的水箱里爬,看得旁边的人泪流满面。螃蟹都这么有上进心,都想让自己卖得更贵一点。

什么是上进,我这个月挣5000元,我希望下个月能挣7000元;当我今年年薪10万元时,我希望明年是20万元。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为什么要把这个欲望砍掉呢?年轻人为什么要淡泊名利呢?

曾经有一天,有个年轻人跟我说:“陈老师,受你的影响,我淡泊名利了。”

我说:“你的名利在哪呢?你连淡泊的客体都没有。你先把名利拿到,再把它淡泊了行不行?”

人类进步的动力叫上进。上进就是有一想二,有二想三,有三想四。但是,如果你一口想吃个胖子,有一想百,这叫功利。不要跨越式想象,跨越式发展,逐步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时代变了,不要再用学习时间碎片化来指责年轻人了。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思考我们要怎么做。

我为各位提供一个处理方法。

人长大以后,事情越来越杂,很难静下心来做减法生活。今天一件事,明天一件事。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认同不认同,老年人需要的是取舍的能力;中年人最需要的是平衡的能力;但是年轻人最需要培养的是多任务并发的能力,在同一时间做好N件事,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是非常难的,所以我提供第一个思路,叫结构化做事。

5

什么是结构化做事?举一个例子,我在家要看书,我要出去讲课,我每年要完成课题,我每年要调研,我最后还要出专著,那我为什么不把这五件事变成一件事来做呢?

比如,我要出去讲课,那我这一个月就围绕这个讲课主题看书,把这个月看的所有书汇集成一份2个小时的讲稿,利用这个讲稿出去讲十次课,收回5万块的课酬,再用这5万作为游学的资金,把所有的游学感悟写成文章,再去做课题,然后结项。

把所有事放在一个结构里面去做。衡量接不接这个案子,做不做一件事的标准,不是案子的简易与复杂程度,也不是事情的多少,而是这个案子、这件事能不能放入你既定的结构里。

如果可以放进去,越多越好,如果放不进去,金钱收益再大也不做。这就是结构化做事。

其实,所谓的减法就是合并同类项,只要能合并到同一结构的事,多少都做,只要合并不到同一结构的事,金钱上的收益再大也不做。这样,你会发现你在自己的专业优势领域内不断地积累,变成一个真正的单项,在这个方面越来越强。结构化做事特别适合这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只有高效利用时间才能真正地过减法生活,这是我们的使命和专业化方向。

6

年轻人应该怎么办?你要写学年论文,还有阅读任务,还要去调研,还要去实习,还要写毕业论文。试想,如果你跟着我读三年研究生,就只做一件事,你读的所有书都围绕一个专题领域展开。

有人说:“老师,我不知道要选择哪个专业领域。”

我说:“那你就随便选一个。”

有人说:“老师,我有一个理想的工作,但我却走了好多弯路。”

我说:“如果你现在知道你毕业的时候要做什么,那你现在走的路都是弯路;但如果你现在不知道毕业去做什么,那么你现在走的路都是体验。关键是看你知不知道你要什么。当你不知道你要什么的时候,随便选一个,那是一个视角。就像公园有南门,东门,西门,每一个门都可以进公园,从每一个门进都可以看到同样的风景。”

比如,选一个毒品犯罪的方向,在网上尽量把毒品犯罪案例找全,收集1000个辩护词,收集完后做初步的筛选,留下500个写得不错的辩护词,然后每天看2份,从中寻找问题。

当你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了以后,从实践的视角,把每一个问题写成一篇2000字的文章,去喜马拉雅开个电台,每天准备10分钟的节目。做完十期后,思考一下自己能不能去检察院讲课。然后,去发现一些自己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接着,我带你出去游学,去见毒品犯罪的律师和干警,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理论空白。针对这些理论上的空白去阅读专著,这些理论上的空白就可以成为你毕业论文的选题。

最后,在这些理论上的空白里寻找一个问题,写一个关于毒品犯罪的小册子,我帮你联系出版社。毕业时,你有一本专著,有优秀的毕业论文,在喜马拉雅上有100个专业的音频,再带上你的简历去找一个专业的律所,你还用担心工资问题吗?

到那时,你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专业人士,甚至可以给从业多年的毒品犯罪律师讲课了。结构化做事,凡是不能纳入这三年研究生既定结构的事就不做,这就叫减法生活。

7

娱乐也可以结构化。很多人说,平时工作已经很累了,周六周日真的在家放松一下,可是我的内心又很焦灼,我能不能在娱乐中学习呢?当然是可以的,把罗辑思维的节目从头看到尾,每看一期要花40多分钟,借助一下讯飞,边看边记。节目看完,笔记也有了。

还有一个节约时间的方法,有一天,有个学生问我:“我听了那么多的节目,还没什么收获。”

我说:“你听了王阳明又听太平天国,听了太平天国又听曾国藩,永远被节目牵着鼻子走。知道那么多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有一天,我把6个学生叫到家里,把喜马拉雅中罗辑思维的音频全部找出来,每个人选5个,让他们只听音频的开头。那天下午,我们听了二三十个音频的开头,然后总结罗辑思维怎么开场,怎么切入,怎么引起听众的兴趣。

一个下午就学了5种开场模板,你还需要去参加演讲培训吗?

当你用一个下午把所有罗辑思维的开场学完,以后再听其他的节目就知道它是模式一,还是模式二。当你把能力转化成自己血液的时候,只听开头,就能提升自身结构、演讲、开场的能力。你还可以再花一个下午听所有罗辑思维的结尾,学习罗辑思维是怎么结尾的。当你知道罗振宇下句话要讲什么的时候,你才能说你是罗辑思维的忠实粉丝。

结构化娱乐,不被节目牵着鼻子走。

8

这个时代还有一个特点,叫学习社交化。在家里打开台灯,青灯黄卷,那是专职读书人干的事。而你,回到家洗完澡就想睡觉了。

年轻人的时间都有限,而学习社交化,不用机械地去理解学习这回事,因为这个时代的学习必然会深深地嵌入我们的日常场景。

如果你不能在每个饭桌上学习,你就不会学习;如果你不能在电视前学习,你就不会学习;如果你不能在地铁里学习,你就不会学习。

通常情况下,我宁愿去一个4个小时的饭局,也不愿意去一个2个小时的饭局。饭局前2个小时都是一些牌面上的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2个小时之后的话都是干货。既然这个饭局必须要去,为什么不转换心态,让它变成一次学习的过程?但这需要你去把握话题的主动权,把饭桌变成一个高级学习场所。

试想一下,你在饭桌上讲一个笑话,大家会有什么反应?大家会不甘示弱,每人讲一个笑话来做呼应。然后你再讲一个典故,大家也不甘示弱,都讲一个典故,这样你就学了9个典故。你推荐了一本书,大家又不甘示弱,纷纷推荐了一本书,你就收获了9本书。

你要善于利用这种日常的场景去学习。这个时代,朋友的作用不是给你系统的知识,朋友的作用在于给你开一扇窗户,让你知道你从来就不知道的世界,所以你得让饭桌变成9扇窗户,10扇窗户。

你也可以拿着学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你自己思考的东西去引导别人说话,如果你听到别人说“胡扯”“你不了解情况”“我来跟你讲讲”,这就说明接下来的饭局将变成一次学习。

不要和一群人在一起聊超女,聊朝鲜局势,外行人在一起聊外行话题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跟法院的人在一起,就聊聊司法改革员额制;如果你和公安在一起,就聊聊命案必破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如果你在基层派出所,就聊一聊司法经费和司法公正。

这是第二点,善于把每一次的场面上的应酬转化成深度上的学习。

9

这个时代有个最大的特点,叫信息透明化。

以前人们挣钱,主要挣信息差,第一个信息差叫信息的内容差,就是我懂的你永远不懂。所以老师的定义是,我有一桶水,才能分你一勺水。

但是现在比较的是认知差,我虽然懂的没你多,但我见过的精彩事件你没见过。所以老师的定义是,尽管我只有一条河,但我要带你去看一片海。

我们怎么在信息差和认知差之间寻找差异?举个例子,人以前最容易挣的,就是时间差的钱。很多时候,早一天就能产生无尽的财富。你以为罗振宇真的懂罗辑思维的那么多东西吗?不,他只是早一天比你知道这件事,并且说出来。早一天说出来就能让这个APP拥有5个亿的产值。

试想一下,你能不能把昨天晚上看的书,今天就在律所分享?今天晚上看的书,明天就在律所分享?昨天知道的知识无论如何今天一定要分享,创造条件也要把昨天学到的知识说出去,复习20遍不如复述20遍。说完以后你会发现,口碑好了,记得更深了,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不一样了。为什么非要等自己成了专家之后再去分享呢?

信息的时间差就能产生差异,如果有机会创造认知差就更好了。

许多青年律师特别喜欢藏着掖着,他们说,“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整理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我不愿意分享。”

天津有一位律师叫李海波,他曾经跟我说:“我们律所所有的管理秘密一律写成文字,公开出来,没有什么好保密的。”

我问他:“你几十年的成果就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吗?”

他说:“少文,凡是张嘴就要电子版的人,给他,他也不会看的。”

如果你连分享的勇气都没有,你注定是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你花时间整理出来的知识一定要尽情地分享,因为那只是信息的时间差而已,别人只要花时间也能达到和你一样的认知。

要勇于分享,敢于分享。如果你的商业秘密几张A4纸就能偷走,那绝对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分享是强者的标志,从现在就要养成这种分享的精神,站得比别人高才会敢于分享,你得逼着自己站得比别人高。

10

最后讲一个新疆律师团队的例子。我们一直以为新疆是一个三线城市,我们一直以为三十岁的律师做不了大案子。但是,这个由30多岁和20多岁的创业合伙人组成的年轻团队,就是因为敢于分享,勇于分享,经常出去讲课,通过讲课接到了案源。

这个团队的律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我问他们秘密在哪里?他们说,就是乐于分享,经常讲课。让别人看到你的优势,才成为信息时代单向度的人。

专栏编辑:雪梨卷 | 排版编辑:陈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