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47

【舆情回看】杭州“现实版樊胜美”事件引热议 调解工作被指“和稀泥”

法律人2023-09-20 18:42:460

舆情综述

1月24日晚,微博话题“杭州版樊胜美”登上热搜榜,引起网民广泛关注。据杭州市司法局主办的法制调解类电视节目《杭州和事佬》讲述,2019年10月,在杭州工作的24岁女生洛洛(化名)意外落水去世,其所在公司给予6万元抚恤金,但洛洛父母要求公司再补35万元。公司负责人称,洛洛去世前已有抑郁自杀行为,因而拒绝再给付。经节目调解,最终公司给付女生家属16万元。

因死者父母重男轻女,长期向其索要金钱,该情节与一热门电视剧角色经历相似,被舆论称为“现实版樊胜美”。多数网民对洛洛表示同情,斥责其父母冷血;还有网民将质疑对准了参与调解的人民调解员,认为调解工作是典型的“和稀泥”,其中包括浙江英普律师事务所主任钱志震、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金牌调解室专职人民调解员金龙根。另有一些愤怒的网民对洛洛家人展开“人肉”,宣称要让他们“社会性死亡”。

1月28日,《杭州和事佬》栏目组回应称,赔偿方案是调解员与公司商量后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的情况下最终达成的,目前已执行完结。《潇湘晨报》指出,这档节目早在2019年11月就在电台播放完毕,1月24日节目在视频网站B站上线时,节目官方账号贴上“现实版樊胜美”标签;涉事的调解员钱志震解释称,调解员角色是为公益服务,自己所谈论的观点并无不妥。在央广网报道中,有人民调解员现身说法表示,调解员是作为法律的补充,不仅调和当事双方,并且是要“让老百姓意识到这个行为能不能做”。

主流媒体中,央视等媒体聚焦于该事件折射出的重男轻女思想,称“父母别把孩子逼成樊胜美”。但更多媒体关注人民调解工作如何开展的问题,“@人民日报”称,“谁横谁占理”“谁闹谁得利”的情况,不仅难言公正,还可能助长嚣张、滋生“碰瓷”;荔枝新闻、红星新闻等媒体表示,以“摆平”为导向的调解不仅不公平,更违背了化解矛盾也应与普法相结合的初衷。

法制网舆情分析师点评

本事件原本为一起旧案且已执行完结,本身并无更多争议,系当地媒体将其打上话题标签上传网络后引发关注。网民“一边倒”地谴责死者的家人,并且迁怒于身负调停职责的人民调解员,对双方进行口诛笔伐,大量不良舆论充斥期间,容易淹没对事实的分析和对法律规则的尊重。面对舆情,当地涉事主体展开的应对尚算稳妥得当:先是涉事节目组回应此事已完结,系双方同意的结果,排除了“公司因舆论压力赔偿”的猜疑;随后中央媒体及地方媒体纷纷出面解释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引导公众客观看待人民调解工作,有助于促进舆情平息。

不过,此事带来的两点警示值得关注。首先,不论是网民对调解员“不对事不听理,谁弱谁有理”的误读,还是媒体对调解工作“不能为了所谓收视率按闹分配”的呼吁,都反映出舆论对调解工作的负面评价,容易令公众滋生扩大化解读,认为人民调解工作就是“和稀泥”。另外,当地司法局作为节目主办单位,对电视台发布的节目内容缺乏把关,导致其贴上传播标签发布,滋生舆情风波。此事也提示司法行政部门:一要具备风险意识,对于舆论场中涉及司法行政部门的工作,需保持敏感,及时洞察到舆论场中不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适时纠偏回应;二是针对人民调解工作舆论认可度不高的现状,还需将功夫用在平时,持续开展普法、解读等宣传工作,提升群众对调解工作的理解与认可


来源:《政法舆情》2021年第5期

作者:法制网舆情中心首席舆情分析师 王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