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回看】昆明发生劫持人质案件 警方快速妥善处置降温舆情
01
舆情综述
1月22日下午,多段“男子劫持学生”的视频在云南昆明市民的朋友圈和微信群中传播,迅速引发讨论。19时许,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发布通报称,当日17时许,昆明一中学门口发生一起劫持人质案件,嫌疑人被警方击毙,人质获救,案件调查工作正抓紧开展。与此同时,澎湃新闻网发布的警方援救现场视频获较多转发,微博话题“#昆明发生一起劫持人质案#”阅读量迅速破亿,舆情快速发酵。网民点赞警方果断开枪击毙嫌疑人的同时,追问更多案件细节。当晚21时许,五华区召开新闻通气会,详细通报了案发经过、伤亡人数、警方救援过程、嫌疑人身份等舆论关切,同时交代了伤员救治、案件调查、家属安抚情况的进展。
警方通报后,舆情持续发酵,“对峙两小时里发生了什么”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月23日起,主流媒体披露更多案发现场细节,如有目击人士称,嫌疑人被击毙后现场掌声雷动;被劫持男孩自始至终冷静应对;当天才拿到记者证的女记者,挺身而出,走到嫌疑人身边与其交涉;有警察为了赢得嫌疑人信任,脱光衣服证明自己没带武器;有警察直接给嫌疑人跪下,要求用自己去换男孩当人质等。
不少自媒体发文赞扬称“我想给这5个人点赞”“警察这一跪,很硬”,微信公众号“中央政法委长安剑”评价“这是一个全员英雄的故事”,舆论场呈现出一种“全员勇斗歹徒”的正能量氛围。而后,有关嫌疑人作案动机、我国狙击手水准、事发校园安保部署情况以及被劫持男孩、女记者被安排心理疏导等内容接连发布,满足公众持续性的信息需求,舆情热度快速降温。
02
法制网舆情分析师点评
劫持人质案件性质极其恶劣,近年来鲜有发生,当突然曝出此类案件时,舆情短时间内即可被引爆。此外,观察发现,即便歹徒被击毙,公众恐慌情绪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平复,追问、猜测声音仍在网络舆论场中浮现,导致话题逐渐扩大,甚至出现衍生舆情,对政法机关实体处置和舆情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起突发案件中,昆明警方做出了教科书级的示范。首先,确保现场处置工作的时效。案件中,歹徒、人质、警察三方对峙是舆情引爆点,三方对峙时间越长,舆情发酵危机就越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昆明警方先是努力接近歹徒,而后提出交换人质的要求,在歹徒难以妥协的情况下快速将其击毙;歹徒被击毙后,警方立即用人墙包围现场,避免血腥图片外传。这一系列操作,既迅速控制现场局势,也让公众感受到警方执法的温度和力度。其次,发挥官方通报和媒体、自媒体引导等多方力量。事发后,对峙现场图片、视频在社交平台中大量传播,引发追问,五华区公安分局在歹徒被击毙后立即通过本地媒体云南网和权威媒体人民网介绍案件基本情况,确保权威信息快速落地,大幅压缩不实信息滋生的空间。事发4小时后,官方又以新闻通气会的形式回应更多舆论关切,使权威声音得到进一步扩散。媒体、自媒体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塑造“不畏凶险的女记者”“愿意为人民下跪的警察”等多个正面典型人物,为阴霾的舆论场注入了不少温情和正能量,提升公众对警方执法的认可度。第三,强化重点场所安全保障。对于部分舆论担忧的校园安全话题,昆明警方在事发后安排全副武装的民警值守在校门两侧,这一举措对舆论情绪起到了有力的安抚作用,避免了因舆论恐慌产生的偏激化、情绪化表达。
来源:《政法舆情》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