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子失踪破案后仍争议不断,警方究竟为何不能公布案情细节?
上个月23日,随着杭州市公安局披露失踪案中来女士系遭丈夫许某某杀害分尸并扔化粪池,一起几乎引起“全民云探案”的案件终于有了个答案。
掘地三尺 · 破案
7月25日,中国警察网发布了《杭州江干侦破纪实》。从纪实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侦破这起“离奇失踪”事件,杭州警方的工作量“肉眼可见的繁重”。
即便这样,网络上仍出现一些“杂音”:有些网友不懂警方为何不实时公布侦查过程;质疑凌晨一点传唤嫌疑人是否属于刑讯逼供;甚至还好奇案件中一些犯罪过程细节,呼吁公安机关进行彻底的“信息公开”……
只能说,大家想的可能有点简单了。
刑事侦查 · 保密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以及与公众交流互动的主要渠道。如今很多网友也已习惯通过网络对政府工作建言献策,将违法违纪行为举报曝光,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像5月份“艺人仝卓伪造应届生身份高考”以及最近“《平安经》作者贺电被免职”,舆情在网络发酵后,有关部门立即介入调查,并第一时间公布处理结果,获得了民意的大力支持。
但须知,刑事案件有其特殊性,在信息公开方面要特别注意,随意披露、获取刑事案件中的办案细节,甚至可能违反法律,导致国家秘密的泄露。
侦办保密守卫公平正义
这其实也符合我们的常识认知。查案不是电视剧,不能仅靠推理和直觉,需要收集大量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本就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这期间,涉案当事人会不惜代价利用一切机会达到脱罪的目的。如果泄露办案中的案情信息、过早披露警方工作动态,很容易打草惊蛇。比如,令嫌犯采取反侦查手段,如毁灭罪证、逃匿、订立攻守同盟等,显然就会影响侦查工作的进展,与司法工作守卫公平正义的初心背道而驰。
因此,刑事案件的侦办,从案件线索收集到证据发现、提取,从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到获取口供,都需要高度保密。
2017年全网大火的《白夜追凶》里就有一段剧情,刑警支队向所有办案公安干警强调要严守保密纪律,绝不能泄露任何案情细节,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刑事侦办中“高压”的保密氛围。
案情保密维护社会稳定
从另一个角度讲,对案情保密也是出于防止模仿犯罪的考虑。
猎奇是人类的天性,出现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民众想了解更多细节并非完全不可理喻。但从犯罪学的角度来说,在刑事案件的“观察者”中,除了绝大部分的正义市民外,也可能存在一些犯罪筹谋、甚至犯罪预备的心怀歹意者。对案情事无巨细地披露,或许会形成“犯罪教科书”。一旦出现模仿犯罪的恶劣后果,既会模糊警方调查方向,且不利于社会稳定。
犯罪学研究普遍认为,1888年伦敦“开膛手杰克系列案件”就是案情过度披露引发犯罪模仿的经典案例。犯罪分子的行凶手法被媒体大肆渲染后,不仅在英国本土出现了数十起相似案件,甚至在欧美滋生出崇拜罪犯的“黑暗地下文化”。
日本电视剧《模仿犯》就曾专门讲述模仿犯罪
如此看来,咱们关注社会新闻中的刑事案件,在期盼正义早日伸张的同时,更要多一些对公安干警的理解和支持。毕竟,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和坚守秘密,将不法分子绳之于法,彰显法律的尊严和神圣,才换来社会的安宁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