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客】安于现状的律师难成大气候,你要蜕变!
大多数学法的学生都有一个当律师的梦想,然而,律师这条路却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作为一个资深的律师,作者对怀揣梦想的法学毕业生有怎样的建议?
正文:5917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文 | 程达群律师
来源 | 程达群律师的法律博客
1、读书与写作
有人说读书很苦、很累,四年法学本科的时光太漫长。
如果在律师行业呆久了,回过头来看,读书的生活其实是最舒服的。最挑战的无非就是考试写论文,然而最终都有一个正确答案在那里,都会有老师来给你评分。而你的日常无非就是读书,学习各科知识,然后每月有人给你提供饭票,无其他压力。
然而,到了律师事务所,画风就不是这样了。读书,当然要读。不过教科书已经退到墙板上去了。你要读的是案例,是各种新出台的法律修正案,最重要的是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你的知识得跟上司法变化的节奏,否则法律条文都会引用错误,贻笑大方。写文章也不再是孤芳自赏,也没有人会来给你打分。
你的阅读者经常是你要说服的对象:检察官或者法官。对与不对,不再有人会当面跟你争得脸红耳赤,看疗效。说服法官接受你的意见,案件胜诉,就是王道。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占理,法官裁判错误,你也可以继续代理上诉,通过上诉状、代理词继续阐明自己的道理,甚至可以撰文发表,抨击不平,捍卫正义,以个案研究推动法治进步。
你会真正体会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会深刻理解“文章合为时而著”,律师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绝不会无病呻吟。写作就是为了说服。你看,这一切,都与在校时候完全不同了吧。而且,也没有人来督促你读案例,没有人来催你提交代理词,虽然偶尔会有法官提醒你交辩护词或司法行政部门形式化地来抽查一下归档的案卷。
但是,核心的东西,都是依靠自己的自觉,依靠自己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当事人的负责来主动跟进的。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就像在月光奔跑,看不见的竞争会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出现。在优秀的律师事务所,你总会发现,比你优秀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
2、思维与能力
对于广大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毕业生来说,出来工作后最大的障碍就是喜欢追求正确答案,缺乏问题意识。到了律师事务所后,思维必须要改变。
首先要考虑的是,我的案子从哪里来?(对于律师来说,这是一个终极问题,没有案源就没有律师。对于愿意一辈子做授薪律师来说,也会面临师傅退休或辞退授薪律师另招他人的情况。)这就涉及一个律师专业能力和形象品牌树立的问题。这是最基础的问题,也是伴随律师执业终身的问题。很多律师就是因为没有案源而黯然离场转战其他领域。
其次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茫茫法海,哪个专业是将来安身立命的领域。这就需要在广泛接触各种案件的基础上,提炼出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这个领域必须集中了你的兴趣、特长、社会资源和发展前景等各方面综合决定。
比如上海某律师刚执业入沪,选择了婚姻家庭领域,做专做精,已然成为中国婚姻家事领域的头牌。中伦律所的合伙人则结合自己的国际业务特长,建所后发展迅速。安徽省会某律师利用所里大多数律师不愿做的劳动争议案件,崛起成为省城劳动法专家。
有些特长和爱好是你与生俱来的,恭喜你父母给你的礼物。有些则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时间长了,石头也会捂热。来到律所,接待当事人需要技巧,选择案由需要判断,材料整理需要逻辑,开庭审理需要机智,各种工作都在考验着你的智力和耐力。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在起作用了。“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你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真实体会。
相信自己,转变思维,培养能力,迅速在律所占有一席之地。群恒律所目前推行的“专业优先,一体两翼”的培养方针。每个律师都必须突出一个专业,然后所里给予案源支持。在侧重一个专业的同时,加强周边有联系的两个专业强化。每个律师在三年之内都必须完成专业化的转型,五年之内可以形成自己的专业团队。群恒律所在案源分配上、团队配置上、奖项推荐上、形象设计上、策划推广上都会朝着专业化律师方面倾斜,扶持,以形成一个一个精英律师及其团队。
3、理想与目标
不错,律师是需要有一颗强壮的心脏的,百折不挠。能够在律师行业坚持下来的,都是有理想有目标的坚毅之士。
我认识一位名牌高校的法学硕士,他曾经在基层司法部门工作过,后考取硕士认识了大学同学准备成婚。然而他一心要做律师,而其女朋友要去检察院工作。由于刚做律师没有收入,女朋友离开了他已经结婚生子。而他在暂离律所后去了企业做法务,最近又转回了律师行业,风生水起。
还有一位会计专业的金融界女士,在转会法院做法官后再次辞职回到金融部门做大客户经理,去年听说已经是某大型律所的合伙人律师了。这些律师真可以套用一句时髦话“不忘(做律师)的初心,方得(成为优秀律师)的始终”。你应该想象得到,在女朋友离开自己而坚决不放弃做律师梦想,在企业里疲于奔命拉客户做业务却要熬夜苦读法律,这样的时刻是不是有种很悲壮的感觉。
一旦成为律师,一开始却是面对着复印材料、网上立案、收发邮件、电话沟通等无尽的繁琐之事。偶然写几个诉状,也是极其简单的案件,很难与自己高大的目标联系起来。你是否会因此而沮丧。如果你能熬过来三年,做遍民商事基础案件,刑事辩护和行政诉讼业务,那么,你即将面临着职业的升级换代,可以从容选择自己的专业了。这个时候,离你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安于现状的律师难成大气候。
但这并表明眼高手低,而是放眼四海,脚踏大地。杭州某知名大所知识产权律师,当年在光华法学院的山上跟着老师做着别人不做的知产案件。尽管自己不是名校出身,但凭着韧劲和执着,现在已然是红圈律所的高级合伙人,也是每年给新执业律师培训的讲师。好高骛远,往往是年轻人的通病。戒骄戒躁,低调务实,才是为律的成功之道。
4、理论与现实
曾有90后的校友问过我,以后做律师是需要本科毕业就直接做呢还是读到博士最好?
我记得自己是这么答复他的。如果你今后决定是要做律师,那么本科毕业立即出来做律师,不要犹豫。不过他在心里觉得博士学问深,总归比本科好用,所以坚持去考了博士。就在他硕士于某法院实习期间,发现一个案件的审理最有专业知识居然是那个懂建筑领域行业规则的中专毕业生,突然茅塞顿开。
确实,以实务见长的律师领域,并不是理论越高深越好,而是经验和专业重要。像建筑领域法律专家朱树英律师就是木匠出身,他们自己也不讳言。硕士读三年毕业了还是一个小白,同时毕业的同学已经有三年的实务经验可以独挡一面了,你说在职场上哪个具有优势。更关键的是再过三年,这个本科同学也可以通过在职教育获得硕士文凭,而文凭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如果一定要读博士,那么请先到高校做教师,然后成为自己毕业论文方向的专家,这样才不会大材小用,将博士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扬长避短。
做了律师以后,你会发现很多理论是用不上的,法律是世俗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今年人代会上,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说的“刑法学的目标是解决实务难题、关注苍生疾苦,而不是孤芳自赏”这段话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一个法学教授研究了十几年正当防卫,却发现现实中一个正当防卫都没有判过,是不是很受伤?如果你在案件代理中,实际推动了一个正当防卫的判决成立,就已经胜过一卡车的理论论述。不要误会,这里我仅是强调法学的现实作用,绝不是诋毁理论的无用。实践上升为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还是学术和实务良性互动的基本生态。
5、习惯的养成
学校里考完试书就一甩了,一门课过了就OK了,再也不想去碰了。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学习都是被动的,也比较功利。
一旦工作了,作风就面临着极大的改变。你写过的诉状必须保留下来,因为下次还会用得着。辛勤起草的合同文本也必须打包收藏,也许哪一天突然需要,不至于从头再来。我们从事多年的律师工作,都习惯于建立各种文件夹,将案件分年度、将文章分种类、将法条司法解释相关论文分专业归好类。一旦需要,打开就能用。
一开始你觉得这样做很繁琐,平时时间也较宽裕。可是等你真正进入律师工作状态,最缺乏的就是时间了。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善于整理,那些合同文本和法条依据就像你训练有素的士兵,招之即来,来则能战,迅速提高办案效率。
每做一个案件,都要将案由、法理、案例、争议点进行定位、梳理,做好一个案件就是做好一类案件,举一反三,乐莫大焉。有句话说得好:有人有十年的工作经验,有人却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十年。对于认真对待一个案件,将其做精做专的律师和随便糊弄一个案件过关的律师,其成长性不可同日而语。
最近我碰到了几个10年前一同开始从事却未曾谋面的律师。有的已经成为了专业化的律师,并且是高级合伙人,有的仍然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万金油律师。仔细判断分析,其实跟他们的专业习惯养成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有的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一直以为是个性、资源使然。
我则认为思维定位很重要,习惯决定命运,而不是相反。我也见过一些专业化的律师,他们左手案件,右手文章,一个案件办下来,随手整理的材料写成的文章也同步形成。而这些文章和积累的资料,又成了今后进行深化专业和吸引客户的材料。
6、知识更新的常态化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只有被抛弃的命运。
我以前认识一些中小学教师,他们师范毕业以后总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从此摆脱被考到命运而去考别人。结果知识老化、陈旧,知识面狭窄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
律师面对芸芸众生的现实问题,社会、科技的变化导致法律的变化也非常迅速。仅仅一个简单的民间借贷问题,如果不跟上时代也无法有效地通过法律解决。因为这里面涉及利率的计算、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违约金的确认、款项交付的认定、管辖地的确认,甚至还涉及虚假诉讼的民刑交叉问题,不及时学习司法解释和民刑交叉知识,很难准确的把握。就更不用说面临区块链技术、新型金融诈骗、金税三期下社保税收的筹划等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了。
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的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果“兵甲入库,马放南山”,从此只过觥筹交错的生活,那么离淘汰也就不远了。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方便了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这给我们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杭州律协每年给我们40个课时的学习好好使用起来,在线课程好好地利用起来,律所的培训积极地参加起来,同行的交流主动地参与进去,与时代同步,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走在时代的前沿,不仅没有被淘汰的焦虑感,而且还有一种新生感和兴奋感。我们群恒律所在办所之初就坚持学习制度,加深了大家的感情,也促进了知识的更新,为所内和周边律师所推崇。
7、内在与外在
法律不外乎人情,说的是法律具有的伦理道德基础。法学是一门世俗的学科,说的是法学解决的是人们实际问题,非象牙塔学问而是接地气。
法律与每个专业都有关联,说明的是法律在社会上的普遍联系性。因此,从事法律工作的光懂的法律就显得不够。这也是当下跨专业法律人才显得珍贵的一个原因。懂法律,不懂你服务的客户所在领域,就不能深入交流,无法建立亲密感。反之,你们投缘就很容易成交。
在美国,是没有法律本科的。从事法律职业必须拥有一个其他专业的本科学位,优秀者才能报考法律博士,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再从事律师行业。这里面必然存在一定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我认识的一些知名律师,他们基本上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且对自己从事的法律服务领域相关知识非常精通。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过的书可能会忘记,但那些走进你思想的书籍最终都会体现在你的气质中,举手投足都会流露出你所受过的教育和修养后的品味。
一个外在浑厚干练的律师,一定有着雄厚的人文法律基础。孔子说过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我觉得用来形容律师也挺贴切。要成为一名类似君子的律师,必须内外兼修。我们经常说做律师必须要有情怀,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律师。
确实是这样的,在法律界时间长了,见惯了那些是是非非,开始对活生生的人和事变变得冷漠,原先的热血开始冰冷。这样,并不是成熟的表现,而是对世事的麻木,不容易成为一个好律师。我们要看透人生而依然热爱生活。拥有爱心、责任感,对世界和人生保持温度的律师,一定会给别人温暖的感受。
我们办一个案件,可能就是他人的一段人生。一个人一辈子难得打一次官司,一定不要让他们在你这里丧失了对法律的信心。所以,群恒律所在确立最低收费的同时,也经常额外审批通过一些底限收费的案件。我们追求高质量的案件,我们不排斥切实需要法律帮助的低收费客户。为律之道,就是修行之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8、反思与升华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会思考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对于充满思辨的律师行业来说,反思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和要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了一百个案件,接待了一百个客户,跟接待一个客户做一个案件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没有反思的结果。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这也解释了很多地方有许多老律师却没有大律师的原因。
我认识一位上海建设施工法律服务领域的专业律师,她在从事建设施工合同纠纷两年后,就总结了该领域可能出现的纠纷点,从而按照不同阶段分解出若干个纠纷点,就每个纠纷点提出完整有效的解决方案。她将若干套方案拿到房地产开发商那里去营销,一下子打动了客户,当地很多开发商都主动找到她做法律顾问。
对于刚入行的年轻律师来说,这个时代真的很不错。各种案例网上都可以搜到,各种法律法规也不难找全,如果你有心,在某个领域进行开发总结,不愁几年之内不成为专家。只怕是你不敢想而已。
从入门开始,做一个案件,总结一个案件,反思自己的思路和做法,事半功倍。律师业务归档,很多律师都是敷衍了事。其实,这正是给你提供了一个整理思路,复盘的好机会。 竹子为什么能长得那么高而不断,是因为它每长一段就长一个节。不断总结,反思,就能不断进步、成长。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牢固了,升华了,自己的律师视野也开阔了。你将不再只是一个法律知识学习的亦步亦趋者,你渐渐地会发现问题,从而成为现有规则的质疑者和新规则的制定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个执业多年的律师,一个律师事务所管理人员的一孔之见。我们胸怀理想,我们脚踏大地。我们知道法治之途布满荆棘,但我们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加入我们的队伍,面对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开启一个伟大的“法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