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今年起,这个省出台惩罚规定,被高校录取后“爽约”,后果可能很严重!
广州普法
点击关注我们
眼下,
高考学子们已经陆续开始
收到录取通知书了
然而,最近的一则消息
却让一些学生和家长有些慌了:
据《河南日报》报道,
今年起,河南省出台惩罚规定,
凡是录取后不入学的高考考生,
再次参加高考将被限制
填报志愿学校数量。
河南:被高校录取后“爽约”将受惩戒!
据报道,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本科录取不报到考生人数逐年增加,不仅造成招生名额浪费,也影响了一些高校对河南省招生计划的投放。
作为全国高考考生竞争最激烈的省份之一,河南今年首次明确了对违背志愿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
相关的惩戒措施包括:
1.来年高考志愿最多只能填两个
河南省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录取后不入学实际就读等造成招生计划浪费的,2019年报名参加高考将限制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量,在实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仅允许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不超过两个。
2.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
另外,考生失信事实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在普通高招录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作为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可以拒绝录取失信考生。
录取不报到就算失信?网友吵起来了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考生如已被相关高校录取,一律不允许退档换录。大部分省市对未经高校同意逾期不报到的考生,视为自行放弃入学资格,但没有设置相应的处罚规定,对于放弃资格的考生名单高校一般需要报送省教育考试院。
而调查显示,近年来,本科高校放弃报到的新生人数一般占新生总数的1%—2%。学历层次较低的高校,放弃报到的学生比例有的超过10%甚至更多。
有网友觉得录取不报到的确是对自己和对他人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很多网友觉得这是自己的选择自由,怎么不上大学还会被罚呢?
还有人觉得把不报到的学生加入失信名单还需要慎重,可以从招考流程上再想想办法:
录取不报到,全是考生的“错”么?
据调查,考生不来报到的原因前两位:一是对录取高校不满意,决定复读;二是有了更好的去处,比如国外高校。还有少数情况可能是没有能力去上学了,比如生病或经济跟不上。
但也应该看到,录取后不入学背后也有现实苦衷。比如,一些考生被调剂到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单纯依靠诚信惩戒逼着考生去就读,对于考生自身是一种煎熬,于国家而言也不利于人才培养。
不过对此很多高校也做出了努力,比如大幅降低了学生转专业的限制,有些高校甚至可以多次转专业。
教育部门:名额浪费占用了他人的升学机会
对于为什么要惩罚所谓的“失信”考生,河南方面的解释是,“造成招生名额浪费”、“占用他人升学机会”。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在高考录取中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平行志愿降低了填报志愿的风险,但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集中投档、一次集中录取”的投档录取方式。
平行志愿投档示意图
河南的高考录取也实行平行志愿方式,作为人口大省,教育资源竞争压力较大。在现行的制度下,如果一个被录取的考生没有去报到,那他的这个入学名额就会被闲置浪费掉,同时还会有另一名考生因成绩稍弱被拒之门外。“比如你考了600分,但你不来报到,那么原本考599分的考生就可能因此失去进入这所大学的机会。”
此外,如果一个省份的录取名额被浪费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使院校在第二年为该省投放录取名额的时候不那么积极。
有观点认为,河南的这种惩罚措施,能够有效遏制学生失信情况的发生,这也可以倒逼学生认真填报志愿,对自己填报的志愿更加负责。
新京报评论认为,但也有媒体认为这事儿真的不能怪考生:问题不在考生,在学校。因为学校没有权力来根据历年数据进行超额录取。
一所高校招多少学生,哪些专业招多少学生,以及在哪个省招多少学生完全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放招生指标。考生也一样,无论他填报了多少所学校,最终只能有一所学校向他发出录取通知书。
浙江在线评论认为,所谓“造成招生名额浪费”“占用他人升学机会”,完全是一种宏观上的理解,却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
充分使用名额,看似是对考生好,但同时也牺牲了所有人的选择权。让更多人有大学上固然不错,但比单纯追求数量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能够进入相对理想的大学去学习。
因为一个省份有学生被录取后不去报到而裁减对这个省份的名额投放,这样的大学实在狭隘。
另外,在院校决定录取但还未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可增加“联系考生”这一环节,加强与考生的沟通联系,了解考生逾期不报到的原因,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高招录取后,
不入学将受惩戒,
失信事实将计入个人诚信档案,
你怎么看?
大家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