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79

「法眼聚焦」999名囚犯无一人“爽约”,竟和1400年前大唐“死亡之约”惊人相似!

法律人2023-06-14 04:31:560

点击↑“广州普法”关注微信号

这不是创举,而是延续,是书写在清平之世的传奇。

纵囚归家的“幻唐旋律”

中国的历史有诡谲、有悲壮,但也不乏目瞪口呆之后的温暖与会心一笑。

1400年前的盛唐,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与几百名死囚,有过一场名垂青史的“生死约定”。

在“慎刑”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来就有“录囚”的制度,也就是要定期对在押犯人进行询问,核实罪状以平雪冤狱。

唐代,录囚制度有所发展并趋于完备,皇帝亲录囚徒、尤其是死囚成为不废的常典。我们的故事,就从唐太宗的一次录囚开始。

贞观七年,唐太宗“亲录系囚”。其中是否发现有冤错的,史籍无载。

但此前两年,因痛悔“死者不能复生”,唐太宗先是下诏“死刑虽令即决,皆三覆奏”,对于判死刑立即执行的,在行刑前也要三次奏报,以便皇帝多做考虑;后又将“三复奏”改为“五复奏”。

如此“慎刑”,狱中囚犯恐怕并无隐情,多是“应死”。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唐太宗“以宽仁治天下”。哪怕看到死囚都是罪有应得之徒,但终究也是李唐治下之民,这位皇帝也不由得心生怜悯。

于是,他与系狱待死的囚徒们做了个“生死约定:现在将你们从狱中放归家里,与亲人团聚,待明年秋天行刑的时候,你们自行前来赴死。约定既成,刑徒尽释之。

唐太宗的宽仁收到了应有的回应。9个月后,放归的390名死囚在“无人督帅”的情况下,都按期自行赶赴官署,无一人逾期不至。唐太宗感念囚犯的诚信,把他们全部赦免,“悉原之”。

纵囚尽返,自此成为仅属于盛世的佳话。

诗人白居易就曾做歌云“死囚四百来归狱”、“以心感人人心归”。

清代甚至有学者专门考证“纵囚不始于唐太宗”,足见此事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之深。

也无怪乎北宋时司马光感叹:“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这是青史留名的盛世气度。

重启探亲,续写传奇

千年之后的中国,“纵囚”已经从仁君心血来潮的德政,发展为法律明文规定的“离监探亲”。

我国《监狱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在服刑期间一贯表现好,离开监狱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监狱可以根据情况准其离监探亲。

刘某走出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大门,

和父母一起上了叔叔开来接他的小轿车。

这样,我们才能寄予希望:再过些年从这里走出的,不是一个在百无聊赖中服刑期满的罪犯,而是一个渴望重新开始生活的人。

让服刑人员的法定权利得到实现,让离监探亲依法制度化、常态化,让盛世传奇在今天续写。身处新时代,没有理由不去超越在千年前就曾拥有的中华气魄。

责任支撑信任

离监探亲体现着信任,但也决不能把它的顺利开展完全寄托于信任。这不但是对服刑人员、更是对社会负责。

确定离监探亲的人选,首先就要慎之又慎。

在上海,人选必须同时满足服刑期已过半、服刑期间一贯表现良好、在监狱内属于“宽管”待遇、离监后不致危害社会等一系列条件。

此次离监探亲的朱某曾因犯走私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目前已经服刑6年多,他的父母今年都已年过七旬,身体不好,无法到监狱看望儿子,而朱某在监狱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朱某才能成为上海共计10名离监探亲的服刑人员之一。

无论做出了怎样充分的预想,重新开启的离监探亲之路仍需接受时间的检验,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前途不会辜负信任。

在一直坚持探索的四川,监狱系统12年来共批准4387名罪犯离监探亲,全部安全按期返监,无一起监管事故和治安案件,无一起执法投诉,无一起不公不廉反映。回到监狱后现身说法的服刑人员们,提到最多的是“再次感受到对不起被害人、家人和社会”。

盛唐辉煌,绝非绝响;“无一人亡匿”也不会只是奔流不回的故事。999名服刑人员全部按期返回,也许就是一段新的佳话的开场音。

如此传奇,非一个清平安宁的时代不能续写;在非常之地蒸腾的温情与信诺,也预示着更明亮的未来。

拓展阅读

编辑丨黄良东

来源丨长安剑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