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法史」东坡有多清廉?当官多年,穷得亲自种田、挖野菜以糊口
点击↑“广州普法”关注微信号

说到美食家,
你们都会想到谁?
是做美食节目的蔡澜、梁文涛,
还是做吃播的木下或密子君。
但今天小编要介绍的人,
你们一定没想到,
那就是发明东坡肉的苏轼。

他
是文艺男神,一曲《水调歌头》,传颂千年;
是著名旅友,雷州西湖、杭州苏堤亦因他而闻名;
是资深吃货,美味东坡肉即出自他之手。

但,除了这些,你还能想到什么呢?

对,没错,
他还是一个朝廷命官,
是一个为政清廉、
尽职尽责、衷心爱国的
朝廷命官。

他从嘉祐元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考,到靖国元年猝死于北归途中,整整50多年里,他都在做一个清廉的父母官。
他不愿收受百姓的恩惠,贪心不属于自己的钱财,在出任密州太守的时候,竟然困顿到了用菊花“解饿”。
为官19年,穷得吃菊花解饿
他在《后杞菊赋》中曾写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杞菊赋》中看到菊花能吃的字样,但一直不信,以为“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

但没想到,在当了十九年的官后,因为清廉自持,“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在出任密州太守的时候,竟然困顿到了想吃顿饱饭都拿不出钱来的地步,于是突然想起这能“吃”的菊花,便欣然地拉着好友——密州通判刘廷式沿着古城的城墙根底下挖野菜,在一处废弃的苗圃里找到菊花苗,狼吞虎咽了个精光,然后“扪腹而笑”,方知陆龟蒙之言可信不谬也。

明明有机会让自己不那么困顿,但他偏偏坚守着“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操守,处处显示出自己的清廉,这确实值得让人称赞。
亲自种田养家,坚守为官之道
在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一度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日子。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城东弄到一片坡地,于是,苏轼便开始过着自己种田养家的日子。时间一长,苏轼就像乡间老农一样,又黑又瘦。寄情于劳作和诗词的苏轼,为这块地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苏轼因此又被后人敬称为“苏东坡”。

并且,在黄州为官期间,他为了不乱花一文钱,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80多篇流传千古的诗词散文。在《前赤壁赋》中苏轼这样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见,这是何等高尚、清廉啊!

对于苏轼,我们提到他,可能更多的是想到他的文人身份,想到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大气豪迈。

但在这里,
小编希望大家也能看到
他在从政路上的清廉,
看到他那“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的人生操守!
让我们为这样的东坡,
点赞~

拓展阅读
来源 | 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