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微笑”表情包惹出一场官司?
近日,
一场因微笑表情而导致的职场官司,
引发关注。
据报道,
原本在上海一家教培机构工作的小刘,
被公司开除,
理由是小刘在有客户在内的公司群里,
言语粗鲁,辱骂同事,
严重损害公司形象。
小刘解释说,
自己会有这些言语,
是因为在微信群里,
同事先给她发了
一个“死亡微笑”的表情嘲讽她。
因不满公司开除决定,
小刘提起了仲裁及诉讼,
结果一审败诉。
最终,
二审过程中,
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教培机构解除与小刘的劳动关系,
同意给予小刘2万元的补助。
近年来,
涉及表情符号的案例逐渐增多,
如何判定表情符号的含义?
表情符号能当证据吗?
一起来看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执委会副主任赵芳泉律师的专业解读!
如何判定表情符号的含义?
现如今,使用表情符号逐渐成为人们网络交流的习惯,在特定情境下,发送表情符号的行为,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并导致相应的法律后果。不过,由于表情符号的表意解读具有较强主观性,对于表情符号的理解各方容易产生分歧。如何判定表情符号的含义,应当以制作者预先设计的公之于众的含义为原则,以特定使用对象之间的约定为例外。以微笑表情符号为例,制作者公之于众的含义是“微笑”,本身并没有嘲讽辱骂的意味,但一些使用者将其认定为“死亡微笑”,赋予其与制作者不同的含义,这种使用范围有限,不具有广泛性。在网络对话中,对于表明真实意思的关键信息,应尽量使用文字,避免造成误会和纠纷。
表情符号能当证据吗?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包括电子数据。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表情符号属于电子数据,认定审核的程序更为细致复杂,除了制作者设计、公之于众的一般含义外,还需要考查使用者的真实意思,根据使用的特定情境、有无特殊约定、是否提供了原始载体、是否为原件、是否有拼接伪造,以及关联性、合法性等因素进行认定审核,对专门性问题甚至需要进行司法鉴定。
以上述劳动纠纷案为例,小刘认为同事发“死亡微笑”表情嘲讽她,但其真实意思到底如何认定,首先应以该表情符号使用者之间是否有特殊约定作为判断依据,如无法查明使用者之间有“死亡微笑”含义的约定,应当以制作者设计并公之于众的一般含义作为判断依据,而不能以小刘本人内心的感受为依据。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