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5

下班后收到工作微信,算加班吗?| 不懂《劳动法》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法律人2023-05-19 03:36:550

最近,宁波王女士的一个维权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王女士在宁波一家饮品店担任店长职务。今年7月2日晚22:23,老板在微信群中要求10分钟内发当月营业额,否则就辞退。

然而王女士当时怀有宝宝,早早就入睡了,没有看到微信,并未及时回复。10分钟后,负责人果然“言出必行”,在微信群里通知王女士已被辞退。

第二天,王女士去店里上班,单位被告知确已被辞退,并拒付上月工资。

王女士随后找到宁波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求助,服务中心为其聘请律师,提供法律援助。

律师指出:

1.《劳动法》第29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2.公司并未书面告知王女士解除劳动合同,程序不合法,系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最终,王女士所在单位赔付王女士1.8万赔偿金。

宁波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单位无权要求职工下班后有事必回。据《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下班期间,职工理应得到充分休息。用人单位应该尊重职工的休息权,不应随意侵占职工的休息时间。

上海市律师协会劳动法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认为,理论上职工有权拒绝用人单位在下班时间发布的工作指令。至于是否算加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九条规定:“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现在很多单位实行加班审批制,只有经过公司审批的延时工作才属于加班。但如果公司在职工下班后布置工作,且明确要求职工在明天上班之前完成,这种要求,显然需要职工利用下班时间完成,应属于加班。

下班后工作微信该不该回?

答案真的来了吗?

专家们有理有据有节地列举出种种维护个人权利,私人时间的依据,然而人们积压已久的情绪似乎并未因此而转为欢欣鼓舞。

在理想中,人们容易勇敢,容易反抗,容易大声疾呼,但回到现实,却常常面临的是无奈与接受。有多少人会拿起《劳动法》和《XXX解释》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做一个下班后工作微信宁“死”不回的“勇士”呢?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早上起床打开手机,群里99 的消息和几十条上司发来的语音“昨晚三点多,我思考了一下咱们今年的目标和计划,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人还没醒透呢,办公模式就被迫开启。

“有空看看”、“文件微信发我”、“我把和客户的沟通截图给你”、“把这个整理一下给我…人呢?”这几句话使我绝望。

职场人都落下一毛病:刷手机强迫症。总担心自己漏掉了什么指示、是不是之前太忙忘记回复同事消息了,每隔一会儿就要刷一下微信,分心、工作效率低下随之而来。

作为一个自媒体编辑,已经形成习惯每晚10点固定时间看数据和流量,有一次和男友吵架吵到一半发现10点到了,马上喊停去刷数据。没办法,职业病习惯了,自己的男友应该姓微名信。

一条工作微信,能让你在地铁站掏出笔记本加班;能让你凌晨两三点打开电脑开始工作。

本想好好做一顿饭。领导一个电话,就得立刻放下正在揉的面团,掏出电脑开始工作。

虽然有时只是几分钟的事,但整块的闲暇时间被切割成了碎片,脑子里无时无刻都要悬着一根线,上面挂着工作。

下班只是换了个地方上班,这是现在许多行业的“惯例”。

在医生行业中,有“36h on call”的说法,意思是36小时都要待命;

一些记者、自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更是下班后也要紧盯时事热点;

有老师抱怨,家长群里的消息半夜都不消停,常常要“家长会开到凌晨”……

知道很多事不合理,又不得不去做。

寻找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叫做“时(刻)保(持)联(系)是不是暴政”,是姜思达的封神之战。在提到老板、同事要和自己时刻保持联系的时候,他说:“下班了谁要理你呀,你给我加钱吗?如果加钱,那就证明是暴政,否则没必要给我加钱。如果不加钱,那就更是暴政了!”

在一次次回复中,人们会慢慢习惯,直到不觉得这是。可是,真实存在的不适感却无法隐藏,人们就在这种挣扎中感到焦虑万分。

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了。

歌手李健在参加节目时被爆出不用智能手机,没有微信,仿佛一个“古代人”。但是人们却也怀念起那些专注、安静、可以跟自己独处的静谧时光。

诚然,随时联系到想联系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有的关心与牵挂都能够被即时传递。

然而当这一场景被移植到工作中,“随时随地”四个字几乎变成了魔咒。当手机逐渐演化为人身体上的一个“器官”,哪怕身处天涯海角也能听到耳边传来一句轻声但清楚的“工作来了”,实在令人细思极恐。

社交平台大范围覆盖,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网络社交软件参与办公的模式促使大部分人的工作进入了“秒级响应”时代。“指尖办公”填补了工作安排、沟通、分享等方面的空白。但是这种填补,是不是把我们的生活填得太满了一些。没有呼吸的空间,没有转圜的余地。

也有人说,有些工作的性质本就如此。

当你选择给自己一个不掺杂质的休息时光,也就意味着你一步步地被行业淘汰。又或许因为你一个环节的拖沓,连累其他人一起蒙受损失。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残酷,没有什么人可以去责怪,只是每个身处其中之人必经的路。

也许正如那句流行的话:成年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家里有矿”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还是得咬着牙把眼泪憋回去。

《人民日报》评论版针对此事,也选刊了大家的看法,有一条是这样说的:

只有分清轻重缓解,才能让指尖办公提高效率。面对非紧急事务,尽量做到在工作时间安排妥善;面对紧急事务,用网络社交软件反而贻误时机,更应该使用电话等方式通知到位;面对时效性不强的事项时,不妨缓一缓,有张有弛才能带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高效的状态。总的来说,要依据相关规定,工作的归工作,生活的归生活,偶尔交叉一下无妨,但不可长期模糊。唯有如此,现代通信手段下的工作才是健康的、规范的,同时也是人性化的。管理者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安排工作不偏不倚,员工才能甩开膀子、撸起袖子,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产力。

——@阎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